Open AI的具身智能形态诞生了。
3月14日,美国明星机器人创业公司Figure发布了第一个OpenAI大模型加持的机器人demo。
视频中,公司研发的Figure 01机器人接入了OpenAI的大模型,能够与人类对话,理解并执行人类发出的指令和任务。
这被行业解读为人形机器人在C端的加速落地。与此同时,3月特斯拉人工智能公司xAI将发布聊天机器人GrokV1.5,叠加其大模型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叠加英伟达后续将发布的机器人重磅进展,预计更多人形机器人将具备类似能力。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中国电子学会也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约8700亿元,具备较大的增长空间。
高度智能化
通过视频不难发现,在OpenAI强大的深度学习能力加持下,该人形机器人已经具备了以下高度智能化的特征。
首先Figure 01可以详细描述自身的周围环境。其次,其可以在决策时运用常识推理。例如,“桌子上的餐具,像那个盘子和杯子,很可能接下来会被放到烘干架上”。并且能将表意不清的高级指令,如“我饿了”,转化为符合情境的对应行为,比如“递给那个人一个苹果”。
在自然语言理解之外,Figure 01还能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它执行某个特定动作的原因。例如,“这是我能够从桌子上提供的唯一可食用物品”。
围绕未来AI与机器人具体的结合趋势,ABB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事业部总裁安世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未来AI在机器人工作场景中的第一个功能就是洞见生成。例如工厂场景会产生成千上万的数据,AI系统会研究并生成精华。“以预测性维护为例,我们有大量电机的数据,如电流温度等。AI能对其进行总结,并预测下一个故障会是什么。”
Figure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rett Adcock也在上述视频中表示,在几年前,人类还认为人形机器人在规划和执行自身行为的同时与人类进行完整的对话,是几十年后才能看到的事情。显然,现在已经发生了太多变化。
另一个领域则是优化。AI可以改善系统的运行水平,比如能源管理等。同时AI可以拓展相关技能,有了人工智能,人类就能给像机器人这样的机器赋予人类自身不具有的新能力。
安世铭指出,AI最重要的功能是人机交互,由于生成式AI是基于语言的,因此任何与语言相关的内容系统都将被机器人很好地理解。
“以前我们需要去编程,学习机器的语言;未来,机器将学习我们的语言。我们用自然语言和它们对话,比如你可以和机器人讲话,机器人就能到处移动,并为你做事。”安世铭说。
Figure 的走红以及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拥挤也让马斯克“坐不住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马斯克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已经先后发布了三次demo,频率之高令市场咋舌。
在最近的一次demo演示中,Optimus机器人工程师Milan Kovac介绍,这是Optimus有史以来最快的步态,速度约为 0.6 米/秒,与12月发布的视频相比,速度提高了30%。
明星资本站台
Figure01的横空出世也让市场开始关注到其背后站着的创业公司Figure。事实上,该公司刚刚完成一轮约为 6.75 亿美元的融资。更重要的是,此轮融资吸引了美国多个科技巨头入局。
具体来看,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此次通过其投资公司向Figure注入1亿美元资金。英伟达和亚马逊旗下基金或将各投资5000万美元。其他企业投资者也纷纷加入Figure的投资行列。英特尔、LG、三星等芯片巨头都有计划通过其风投机构跟投Figure。
Figure创始人Brett Adcock何许人也?
梳理其履历不难发现,这位“下一个马斯克”曾是连续创业者,26岁时,Brett创立了基于AI的在线人才市场Vettery,据称在当时每月能匹配2万份面试。Brett接受访谈时回忆,没有人会在第一年投资Vettery,所以连续3年他自己投入积蓄。2018年Brett将该公司高价出售。同年10月,Brett创立了Archer Aviation,Archer是一家eVTOL公司,于2021年成功上市。
Figure由Brett Adcock于2022年1月创立,成立一年内就获得了2轮共7900万美元的融资。公司目前拥有40名员工,来自特斯拉、IHMC、Apple等知名公司。
在此轮融资之前,Figure 曾于2023年5月完成了7000万美金的A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跟投方包括Aliya Capital、Bold Ventures、Tamarack Global、FJ Labs和库卡机器人前CEO Till Reuter。
彼时Brett Adcock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有最好的类人机器人团队,有机会成为第一家制造实际商业化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公司。如今看来,Adcock的豪言正在加速实现。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